一、课程名字:
普通话语音(校级)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是播音专业学生 入校后, 第一门专业课程,具有专业启蒙作用。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与实践,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 并能运用科学的发声方式、熟练规范地说好普通话。在学生学习语音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字、词、句、段及各类体裁的作品片段进行严格实训,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尤其是基础的声韵调问题达到基本规范。早日达到地市级广播影视行业一线要求——一级乙等及以上标准, 为后续的语言表达奠定良好的声音基础,并为学生在以后的播音主持中能达到“播不失自然,说不失规范”练好扎实的基本功。以适应广播电视等行业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从业要求。
三、1.课程负责人:
闫丽莎白
2.团队人员:
冀鹏
刘煊
王智敏
王嘉丽
四、课程特色与创新:
1.突出专业启蒙课程特色。
作为播音专业大一新生进校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启蒙特性,为后续的发声学的进入提供语音理论保障,打下相对规范的语音基础状态。
2.注重课后的训练与实时评估。
在课程授课中从传统的集体理论授课,到小组个人语音纠正模式下,增加课后作业的课堂呈现与再次评估。加大课后的训练量,专业素材选取多元化,个性化。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不同类别材料的准确语音跟读,以及与普适化相比更针对个人的语音习惯与缺陷的及时整改。针对课堂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展开大量线上训练。老师实时进行监督评价,从训练量到质进行全方位的有效提升。
3.互相评价,专业“磨耳”过程深化。
除了传统音频作业提交以外,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快捷化、共享化、内容的数据化呈现。使作业的批阅不仅仅通过老师单向进行,而是通过作业互评的方式, 使学生听觉的辨识能力极大提高。自我语音的快速规范必须经过听觉对非规范语 音的准确判别来实现。而学生的互相评价无疑是实现此过程的良好方式。
五、课程成果:
(一)课程内容与自建资源
1.课程内容与自建资源
课程内容以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六大内容为核心,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自建学习通线上作业评改教学模式,语音基础教研室自编《练声手册》拓展训练内容,同时对山西地区学生方言音影响下普通话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素材汇编。
2.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配置
本专业建有校外实训基地 11 个;校内实训基地 2 个,拥有录音实训室三间、实景演播室一间、虚拟演播室一间,为学生课程环节提供了必要条件。
3.课程应用情况
本课程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一年的学生为授课对象。包括 20 级 2 个班 80 人;21 级 2 个组 30 人。
(二)团队教育成果
主讲教师近五年内讲授本门课程课时总量达 204 学时,通过学习通线上资源的利用与线下小组授课相结合,对《普通话语音》这门播音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探索。同时对后续课程《播音发声》也进行了 204 学时的讲授,对语音和发声的统一教学模块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为期一学年的基本功学习建设规划。本人担任语音基础教研室主任期间,致力于大一新生的语音课程专业启蒙,带领教研室教师对大一课程建设和课堂有效性进行了多次教研活动与课程大纲的编写。负责人承担学校大一年级的课程共计 604 学时,对大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专业认知有较清晰的判断,从而有效指导课实践。
(三)开展教学研究
1.主持校级课题“媒介融合环境下山西电视台经济频道移动宣传平台研究”(项目编号:XJKY202115);
2.在省级期刊《西部广播电视》发表学术论文 1 篇《人工智能时代现代播音主持行业的挑战与分析》;
3.小组成员参与山西省社科联课题“基于云平台技术的山西红色文化移动有声阅读体系构建”(项目编号:SSKLZDKT2021159);
4.小组成员参与山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基于 PBL 的《播音创作基础》四步循环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J2021883);
5.小组成员参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商业配音》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2101041002);
6.小组成员在国家级期刊《科技传播》发表学术论文 1 篇《 “智能+”时代山西红色文化有声读物传播路径研究》;
(四)获得教学奖励
1.指导学生获“曹灿杯”全国朗诵大赛山西赛区大学语言组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
2.指导学生获丝路杯朗诵大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
3.指导学生山西省第十届“雏菊奖”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得本科组一等奖。